网站首页>焦点图
色尼区牛粪墙:不只是墙,更是文化新名片
2025-07-23 16:11:16    来源:网信色尼    阅读量:

牛粪在藏语中叫“久瓦”,既是取暖燃料,也在藏族文化中代表吉祥和繁荣。在传统的牧区生活中,牛粪可以作为修筑建筑的材料,牧民会用牛粪砌成一尺多高的墙,它不仅具有“防风保暖、资源循环”的作用,更是一个家庭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在藏区牛粪储存多的家庭,在人们眼里是治家有方、勤劳和富有的象征。如今通过艺术化改造,牛粪墙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的新载体,实现“从生活必需品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近年来,色尼区积极响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活动为载体,将牧民日常元素转化为文旅资源,推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三位一体模式,以牛粪墙为例,色尼区各乡镇在保留牛粪墙的生态功能基础上,将藏区人民喜爱的吉祥八宝图、十二生肖、民间谚语、吉祥语等通过湿牛粪雕刻在牛粪墙上,成为承载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牛粪墙变身文化墙”的创新做法相继在西藏藏语卫视、康巴卫视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了报道和转发,相关视频和文章的点击观看量合计超过1万,如今色彩斑斓的牦牛文化墙已成为色尼区12个乡镇吸引游客打卡的网红打卡点。

微信图片_20250723110538.jpg

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打造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色尼窗口,色尼区各乡镇在区委的有力指导下,深度挖掘创新传统游牧牛粪文化,积极开展“牛粪文化墙”评比工作,一个个生动形象、形状迥异的“牛粪文化墙”,不仅使“牛粪艺术”再次成为旅游打卡的风景线,全面改变了乡村脏乱差的面貌,切实让乡村更加整洁,牛粪变废为宝。截至目前,色尼区12个村开展牛粪文化墙活动60余次,参与群众1500余人,吸引游客200余人,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更是保护了牧区山水草地。下一步,色尼区将持续深入开展各式各样的牛粪文化墙,探索通过开发“牛粪墙文化体验游”线路,打造文旅融合的“打卡经济”,带动色尼区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古老技艺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绿意盎然的7月,一座座充满民族特色的“牛粪文化墙”悄然耸立在万物复苏的色尼草原上。这既展现了广大牧民群众的智慧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出色尼区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向巴次珍

推荐阅读>>

西藏首届数字技术工程师云计算(初级)培训班开班

青藏高原人工草地面积34年来增加2.4倍

2025年网信·玄盾珠峰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开幕

西藏首批跨境支付通业务成功落地

主办:中共那曲市委员会宣传部
(C)2005—2020那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技术支持:西藏传媒集团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藏B2-4-20120003    
nqxww.cn备案号
:藏ICP备2021000324号-1     xznqnews.com备案号:藏ICP备2021000324号-2
那曲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896-3335415|举报邮箱:xznqjub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