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强调“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创新实践。唯有坚持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并重,推动资源、平台、队伍、评价“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固本铸魂质量。
开发数字资源,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基。坚持“内容为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红色文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构建全域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为固本铸魂提供内容支撑。一是开发沉浸式教学资源。整合全国思政慕课、虚拟仿真项目优质资源,运用VR、AR技术对红色场馆进行数字化建模,借助短视频、互动H5等构建在线精品案例库,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资源平台。二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学生思想动态画像,通过学习行为追踪,精准识别认知特点和接受偏好,建立“一人一策”教学档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匹配与精准推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性。三是完善全域型共享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资源确权体系,构建多方联动的数字资源池,打通各级教育资源平台的互联通道,促进资源持续更新和动态优化,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安全共享与合理利用。
打造数字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以数字技术重构教育场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构建虚实融合的铸魂育人空间。一是开辟虚实融合育人新场域。开发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理论认知—虚拟实践—现实行动”三维育人空间,运用全息影像技术实现跨时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虚拟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价值认同。二是形成多维联动育人新生态。整合社会实践基地数据资源,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平台,构建多方参与的数字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社会实践数据的自动归集与分析,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是创设数字赋能育人新范式。建立人机协同教研平台,开发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提升数字素养,建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变量,需构建“意识—技能—应用”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确保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一是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开发教师数字素养评估系统,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发展核心指标,依托数字画像技术精准诊断教师能力短板,提供定制化提升方案,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形式,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二是创新教学支持系统。建设虚拟教研室和AI教研平台,开发智能备课系统与学情分析工具,集成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功能,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推荐最佳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经验的智能化传承。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数字教学工作量核算制度,将数字教学成果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设立专项教改课题和教学成果奖,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
构建数字模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评价。以数据驱动评价改革,实现从“经验判断”到“数据实证”的范式转变,确保固本铸魂成效可量化、可追溯。一是建立全过程监测体系。开发智能评价系统,建立教学行为数字档案,运用学习分析技术构建多维数据采集网络,实时追踪课堂互动、在线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实现思想动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二是创新多维评价方法。构建“知识掌握度—价值认同度—行为践行度”三维评价模型,通过社交媒体行为追踪等分析,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隐性教育效果,全面评估育人成效。三是形成闭环改进机制。构建动态反馈机制,建立“数据采集—智能分析—教学优化”的闭环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实时诊断教学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优化。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