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传承和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是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凝结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故土家园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国家荣誉的珍视。回望历史,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存亡危机,爱国主义凝聚起中华儿女以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的价值共识,各民族紧密携手形成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同奋战,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前所未有的团结伟力。在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要着力从中汲取深厚的爱国养分,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厚植爱国情感,强化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与归属,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根基。
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塑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身份标识。民族气节作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绝不屈服的精神坚守,展示了中华儿女“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的铮铮风骨,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标识。正是在共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挺起民族脊梁,凝聚成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在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要始终坚守民族气节,汇聚来自各民族、各领域的磅礴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坚决捍卫民族尊严,持续深化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理解与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鲜明的身份标识。
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英雄气概展现了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奋不顾身、顽强斗争、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台儿庄战场上军民同心浴血拼杀,用伤亡数万的代价守住战略要地,冀中地道里汉族、回族等各族群众携手抗敌,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冷云、胡秀芝等八位女战士投江殉国、马本斋“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等一系列民族英雄的涌现,使得英雄气概跨越族群隔阂,让“保卫国家”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信念与呐喊。在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要弘扬这份英雄气概,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勇敢面对、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使各族人民更加坚定地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内生动力。
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汇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力量。必胜信念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顽强意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中国人民秉持必胜的坚定信念,在武器装备悬殊、战争环境恶劣的困境中始终坚守抗战,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历史昭示我们,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真理的执着追求与生动印证。因此,在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我们要以这份必胜信念凝聚人心,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各族群众在思想上同心、在行动上同向,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时代力量。
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3-ZF-0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