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那曲要闻
走近唐古拉的“前世今生”
2024-09-30 11:11:04    来源:西藏日报    阅读量:

安多县农牧民群众在唐古拉陈列馆参观。

安多唐古拉陈列馆开馆仪式现场。

电力工作者在青藏联网工程进行巡检。

唐古拉山脉最高峰格拉丹东雪山。

唐古拉山姜根迪如冰川一角。

安多牧民在唐古拉山下策马奔腾。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著名的山脉数不胜数。

9月27日,海拔最高的陈列馆——安多唐古拉陈列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也是西藏首座以山脉命名的主题馆。

当参观者沿青藏公路109国道来到安多县城,站在唐古拉陈列馆之前,心里依然会觉得好奇:这片占据安多县城最黄金位置,总占地面积8936平方米,包括“三馆一广场”(唐古拉主题陈列馆、党建活动馆、文创展销馆、民族团结广场)的展区,聚焦的主角居然是——唐古拉山脉。

海拔上,唐古拉没有喜马拉雅的绝对高度;

名气上,唐古拉没有冈仁波齐、念青唐古拉那样神佛齐聚;

景观上,唐古拉没有南迦巴瓦那样挺拔秀美……

那么,唐古拉山脉——有何特别之处?又有何重要之处?

为什么要为唐古拉建一座主题展馆?

千年唐古拉

山之脉,彰显地球脉动;地之极,标注羌塘肌理。

唐古拉,是青藏高原当之无愧的“超级山脉”。

走进安多唐古拉陈列馆,我们会看到从古海到雪山、从亚热带到亚寒带,以亿年为计量单位的唐古拉生命史。

唐古拉,不是一条普通的山脉。展厅陈列的“青藏高原山脉图”显示:南部印度大陆和北部欧亚大陆两大板块冲撞而形成的唐古拉山脉,横卧在青藏高原中部,东西长约500余公里,山体宽约150公里,平均海拔在5500—60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腹心地区的最高山脉,更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丁林院士把唐古拉称为“中央分水岭”“青藏高原的脊柱”“青藏高原中央山脉”。

辽阔的藏北高原,雄伟的唐古拉山,一直都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家园,是沟通青藏高原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廊道,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唐蕃古道都在这里留下历史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要反衬人类的超强适应和征服能力,寰宇世界、高山大川中,唐古拉山脉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不过,唐古拉这条长长的山脉,是一个拥有众多知名山峰的“大家族”。除了成千上百的山峰,还有数不清的山口。唐古拉山脉到底有多少个山口?这说起来简单,其实是个很大的课题,不光需要读万卷书查资料,更需要行万里路实地考察,而这在藏北都很不容易,因为不少山口道路难寻,雨雪天更是难以通行,资料缺失也相当严重。唐古拉陈列馆的主创人员经过十多年研究考察,梳理出唐古拉山脉从西向东至少存在30多个通道,这些通山口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跨区域、大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往来,成为那一时期的重要地标,即使到了现在,有些山口还是牧民们游牧转场、采盐驮运的通道。

在陈列馆的展厅内,记者看到通过立体沙盘、图表、绘图、场景复原等方式,直观展示了唐古拉山脉在聂荣段、青藏公路段、格拉丹东段的主要山形和山峰,以及唐古拉山口比较重要的康根拉、当拉协嘎和青藏公路山口(俗称“大唐古拉”)的山、山口、水系在不同时代、用不同语言的称谓……这都在告诉每一个参观者,山虽高峻却往来不绝,地虽遥远却互动频繁,唐古拉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联通新疆、甘青、四川、西藏等地域,见证了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作为最好的例证,展馆还等比例复原了安多县强玛镇布塔雄曲石构墓葬,这处墓葬并不简单,是藏北第一例有绝对年代测定数据的石构墓。经过专家测量认定,墓葬的年代约为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2500—2800年左右),出土的3件青铜器很可能来自川西地区。

江河承一脉

巍巍唐古拉,这里的雪山和冰川孕育了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怒江、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南北两侧,化滴水于寒冰,成江河于神州,并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江大河。

在安多唐古拉陈列馆,我们看到复原的“长江第一滴水”场景,姜根迪如冰川晶莹剔透,滴水正在汇聚成江河……身临其境地参观,才会知道这只是唐古拉的“冰川一角”:唐古拉山脉作为大江大河的源头,水系纵横、湖泊密布,有现代冰川1500多条,约70%-80%的冰川分布在安多县境内。

展馆不仅展示了唐古拉的水系湖泊冰川,还用一件件实物和图片“讲述”人们对长江源认识和探寻的曲折过程:距今2000多年的《禹贡》是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书中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源,这被认为是关于长江源头的最早记录;这个认识一直延续到明代中叶,直到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认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然后到清朝的康熙皇帝,进一步将长江源头由金沙江上溯到木鲁乌苏(通天河)一带;清代前后的著作中,是把布曲作为通天河,视为长江正源;解放后,则是以尕尔曲为通天河,视为长江正源……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向全世界通告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科考成果: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玛曲),全长6300余公里。

对江源的探寻,积淀着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对江源的守护,彰显着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瞻远瞩;对江源的建设,体现着对中华文明共有精神标识的凝练展示……而唐古拉陈列馆,正用水声叮咚、无暇冰川、涓涓溪流向参观者展示长江源的探寻史、守护史、建设史。

展览无声地告诉世人,作为中国大江大河的源头,唐古拉不论是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上,都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江源之地,江河源已经成为藏北尤其安多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筑梦在高原

唐古拉不仅是雄伟的、高峻的,还是美丽的、丰富的、多彩的,更是生动的、感人的。

唐古拉,是一个闪耀梦想的山脉。

陈列馆除了严谨而全面地展示唐古拉的山脉、水系、历史、地理、考古、矿藏、动植物,最打动人的,是讲述一代代人在唐古拉的故事。

藏北“安多”这个地名,其实出现得比较晚。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此之前这片地域是一片空白。相反,在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安多这片土地劳动、生息和繁衍。记者在展厅的“安多地域历史沿革进程图”看到,从唐旄羌到象雄、苏毗、吐蕃,不同时期一直都有不同的人群在安多留下足迹。而今,千载岁月沉淀之后,走过“安多八部”的悠长历史,走过旧西藏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走过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唐古拉山下的安多县,集地域之辽阔、山河之壮美、海拔之高峻、交通之通达为一身,既承载着唐古拉山的精神高度,还流淌着江河源的历史澎湃,被人们称之为青藏第一县、江源第一县、天路第一县。

唐古拉陈列馆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筑梦在高原”的伟大实践。众所周知,安多是青藏陆路大动脉和西藏的“北大门”,公路、油气、光缆、铁路、电力五条生命线纵贯全县,在唐古拉山两侧形成走廊地带,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天路廊道”……在展厅内,记者深刻感受到天路如何从无到有,从点到线,再从线到廊道的感人至深、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

在青藏公路还未修建之时,其实已经有了“千里迢迢青藏线、万峰骆驼运军粮”的壮举,展厅内陈列的骆驼骨正是在安多境内的当拉协嘎一带发现的当年驼队运输的遗存;

展厅内巨幅灯箱展示的“青藏路线图”,是绘制于1953年的一幅珍贵地图,该图根据1951年进藏路线、1952年运输队进藏和“最近调查材料”手写手绘而成,原地图收藏于青海省乌兰县莫河驼场,这是重新绘制后第一次在西藏展出;

在展厅的慕生忠雕像、视频前,我们也难以想象,慕生忠和2000多名筑路英雄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时间,就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切断了25座雪山,从无到有修筑了一条天路;

展厅内的硼砂矿石、铬铁矿石以及各种工矿遗迹无不在提醒我们,作为青藏公路进入西藏第一站的安多,是西藏第一座化工厂、第一座国营煤矿、第一座冶金矿山的所在地。虽然如今这些工矿遗址早已成为废墟,但我们不应该忘记,第一批西藏工业建设者们曾奋战在海拔4700多米的唐古拉山下,拉开了西藏现代工业事业的开篇,为百废待兴的雪域高原注入了生机活力……

漫步展厅,“老照片”会倾诉,“老物件”会讲故事,而唐古拉更是沉甸甸地托起了一个个世界纪录、人间奇迹!

唐古拉陈列馆室内展览共分为6个部分:文脉——千年唐古拉、同源——江河承一脉、牧歌——安多是我家、魅力——牧人展风华、天路——铸梦在高原、丰碑——精神耀华夏。1768平方米的室内展陈面积并不算太大,但按照顺序次第参观完,还是会对唐古拉这座超级山脉生出无限的向往与敬仰之情。

走出展馆,也许就会对本文开头提出的疑问给出答案。

唐古拉虽然“颜值”不够美,知名度也不够高,但它足够特别、足够重要、足够伟大——在地理上是青藏高原的脊柱,在精神上更是一片至高之地。从远古时期,各种人群就凭借超强适应和征服能力,把雄鹰都难以飞越的唐古拉变成交流通道、交融舞台。当时代的车轮滚滚驶入新中国,一个个世纪工程跨越唐古拉、震惊全世界,一座座丰碑巍然耸立,一个个梦想胜利实现。

唐古拉,不光是一座山脉,不光是大江大河的源头,也不光承载着许多人间奇迹、世界壮举——它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感情的寄托,必将光耀华夏、感动中国、影响后世。

而安多唐古拉陈列馆,也必将成为古老青藏线上一处新的“地标”。

文/图 记者 赵书彬 高玉洁

责任编辑:仓拉

推荐阅读>>

西藏14个集体15名个人荣获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坐上直升机 换个角度看拉萨

最美秋收画卷!万亩藜麦丰收啦

一镜到底 看高原湖泊

主办:中共那曲市委员会宣传部
(C)2005—2020那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技术支持:西藏传媒集团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藏B2-4-20120003    
nqxww.cn备案号
:藏ICP备2021000324号-1     xznqnews.com备案号:藏ICP备2021000324号-2
那曲市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电话:0896-3335415|举报邮箱:xznqjubao@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