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西藏,一个在东北沿海,一个在西南边陲,相隔万水千山。1994年,对口支援西藏的“红线”将彼此紧紧联系在了一起。30年来,10000多个日夜,从“输血”到“造血”,从“引智”到“育人”,辽宁省援藏工作队在时间叠加、方式转变中参与见证了藏北大地的华丽转变,两地人民更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深化了情感力量的汇聚。
一条条宽阔的道路连接起偏远的村庄,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一家家繁荣的企业带动着经济的腾飞……在各项对口支援工作中,辽宁省医疗援藏尤为亮眼。近10年来,一批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与当地医护工作者双向奔赴,用实干担当在祖国边疆留下一篇篇“守护高原健康梦”的援藏日志。
俯瞰那曲市区。
勇担援藏使命
托举那曲人民“健康梦”
6月19日,那曲市人民医院,患者们排队等待着就医。在门诊部记者发现一位“特殊的患者”——辽宁省第十批援藏干部,第六、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那曲市人民医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贾祝强。
“援藏开始我就感觉那曲医疗条件基础薄弱,就医环节多、医生经验少,不少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因此我们组织了‘院长体验日’活动,每周三我和业务科室负责人都会深入门急诊一线,以患者身份感受就医体验。针对就医流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也会组织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讨论,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现在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很多问题也能现场解决,效果很好。”贾祝强说道。
那曲,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过去,当地的医疗机构设施简陋,医疗技术人才匮乏,许多常见疾病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当地百姓生病往往只能依靠传统的方法或者长途跋涉到外地就医,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医疗保障工作是重大民生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医疗保障落到实处,让百姓真正实现“病有所医”,30年来,辽宁援藏紧紧围绕藏北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辽宁援藏资金帮助那曲市新建基层医院(卫生院、卫生室)2.1万平方米,采购大中型医疗设备70余套;建设市中心血站、120急救中心,填补了历史空白,大大提升了急危重症患者紧急救治能力;整体搬迁改造项目的实施,让当年规模极小的那曲市藏医院发展成为一个集藏医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藏药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医院。目前,那曲市各级医疗机构已发展至157个。
从常用器械到CT机、高压氧舱,从简到精,不断更新。通过辽宁省多年的医疗援助,那曲市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显著改善。特别是与辽宁大后方建立起“互联网+”远程会诊中心,近年来开展远程诊断1.4万余例,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以前但凡是复杂一点的疾病,都要搭车去拉萨治疗,不仅路程远,还可能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现在真的太好了,在那曲市人民医院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再也不用跑那么远的路。”那曲市色尼区嘎庆村75岁的德吉感叹道。
那曲市人民医院。
深耕“传帮带”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以来,辽宁省共选派7批132人次医疗人才赴那曲工作。一批批援藏专家克服困难适应新岗位,在精心管理病人的同时通过“传帮带”为那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土优秀人才。
“‘传帮带’为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了极为重要的基础。”那曲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邓肖玲对此深有感触。邓肖玲说:“近年来,大家向援藏专家学习儿童细菌性脑膜炎、重症肺炎合并心衰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手段。这使得我们对疾病有了更详细及系统的认知,诊疗过程也更加规范。”关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故事,说不尽也道不完。
同时,在临床工作和“传帮带”学习的过程中,援藏专家还传授很多动手操作的能力,教会了本地医护人员儿科所需的新技术、新项目,目前已能独立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T组合复苏器使用、细菌性脑膜炎腰椎穿刺术、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管理、危重病例评分等项目,提升了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那曲市人民医院儿科已逐渐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援藏专家也在科室申报那曲市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期间帮助梳理完善儿科相关制度流程,准备申请材料,积极参与中心评审、科室整改等工作。
“现在我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都提高了很多,掌握了重症肺炎、中毒性脑病、脓毒性休克、腹泻、过敏性紫癫、新生儿疾病等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强化了无菌操作观念及医患沟通技巧,反复向高原群众传授儿童护理技巧,大大降低了不良卫生习惯导致儿童感染的几率。”邓肖玲说道。
那曲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巴桑顿珠给看病的老百姓讲治疗流程。
实现零的突破
书写藏北传奇
近日,那曲市人民医院传来好消息,援藏专家季晓飞团队成功为一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了缺血适应治疗,这是那曲市首次开展此类治疗,标志着医院在脑卒中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该患者是一名从事长途运输的货车司机,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基础疾病一直控制不佳。入院时,患者言语难以理解,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面对无亲属陪伴的困境,患者情绪十分低落。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季晓飞迅速组织医院外二科医护团队,为患者实施了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并耐心安慰陪伴患者。缺血适应治疗通过给予患者多次短暂性缺血刺激,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从而改善病情并降低脑卒中再发风险。
经过6天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他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轻度辅助下即可下地行走,情绪也明显好转。季晓飞以对患者生命健康的深切关怀和高度责任感,将先进的理念传入那曲,本次新技术的开展不仅为患者本人带来了福音,也为藏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未来,那曲市人民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建成第一个重症医学科、第一个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第一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第一个危重儿童与新生儿救治中心、第一个高原病医学研究中心。那曲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儿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一组组数据勾勒出那曲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曲线。
成绩的背后是辽宁省援藏工作队的大力托举。展望未来,我们坚信辽宁省将会继续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为那曲的繁荣稳定贡献更多智慧力量,写出高质量优异答卷。
辽宁省第十批援藏干部,第六、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那曲市人民医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贾祝强接受记者采访。
辽宁省第十批援藏干部,第六、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那曲市人民医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贾祝强:
情系那曲医疗的援藏先锋
我很荣幸能够作为辽宁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也是第六、七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名援藏干部,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那曲地处藏北,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和民族特色。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并肩作战,努力推动那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援藏期间,我主要负责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们还重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努力为西藏的医疗卫生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以前我也从电视上,从援藏回来的同事、朋友口中了解过那曲的情况,海拔高、气候差、一年四季都很寒冷。我们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顾的年纪,我的父母需要我在身边照看,子女也在上学,但援藏这件事情总需要有人来做的,就算不是我,也会是别人,而我作为一名党员,在支援那曲这件事上来说,责无旁贷。
医疗援藏工作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我也会和我的团队一起,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为那曲医疗卫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记者在采访贾祝强时他的“自我介绍”。作为援藏干部又是那曲市人民医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贾祝强除了日常的医疗工作外,还积极开展培训和带教工作。“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那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贾祝强耐心地指导年轻医生,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在他的影响下,医院的医疗团队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平时,贾祝强还与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经常走进当地群众的家中,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用他温暖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和喜爱。
贾祝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无私奉献,他的事迹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力量。我们相信,在他的榜样作用下,会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援藏事业中,为那曲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那曲市人民医院在援藏专家的支援下新成立了儿科ICU病房,使儿科成为藏北儿童危重症治疗中心。来源:西藏日报
辽宁省第九批、十批援藏干部,第五、六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医生郑皖亓:
在藏北草原不断创造生命奇迹
一个高原梦,一次援藏路。自2015年西藏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以来,海拔4500米的那曲市人民医院迎来了一批批艰苦奋斗,医者仁心、有使命、有担当的援藏干部。
郑皖亓是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因为时常听老一辈扎根西藏、奉献西藏的故事,深受感动。于是在2021年接到援藏通知的时候,郑皖亓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经过选拔,最终来到那曲市人民医院担任儿科主任。
初到那曲,郑皖亓的高原反应十分严重,头晕、头疼、失眠等症状尤为明显,但是郑皖亓还是克服困难,快速适应环境,与那曲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携手努力,先后开展实施了新生儿成分血换血、新生儿听力筛查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高原医学的空白。同时,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郑皖亓积极参与到那曲市人民医院升级改造儿科病房、调试转运设备等工作中,进一步打通了危重患儿从那曲到拉萨的转运通道,危重新生儿救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2022年6月,郑皖亓一年半的援藏任期结束时,她选择了继续留任。“那时候正是那曲市人民医院儿科申报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工作可以正常开展,我就选择继续留任。”在援藏干部和那曲市人民医院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那曲市人民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率较2021年降幅达10.3%,救治成功的最小体重新生儿出生时仅有880g,创造了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状态下生命的奇迹。2023年6月那曲市人民医院儿科创建那曲市首个“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7月又成功获批了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获批专科建设经费500万元,实现了那曲市临床重点专科方面零的突破。
“3年里,我深刻领会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内涵,收获了很多。”不管是在医院救治病人,还是进村入户送医送药,援藏经历成为郑皖亓人生旅途中不可抹去的一程。“在辽宁,我的工作更多的是面对病人,但在那曲,我还需要担负起科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压力中,我和同事们相互磨合,学习经验,适应了工作节奏,也结下了深厚友情。”郑皖亓说。
如今,郑皖亓已经回到辽宁,但依然十分关注那曲市人民医院发展。在得知新一批的儿科援藏专家带领儿科成功为810g的超早产儿完成了脐静脉置管术后,郑皖亓十分开心。她表示,那曲市人民医院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对援藏工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辽宁省援藏工作队的接续奋斗。正是这样一批批的援藏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如今的成绩。
大连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队合影。来源:西藏日报
在羌塘大地谱写新篇章
四千海拔之落差,四千公里之路遥……辽宁省对口支援那曲市以来,718名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忘我奋斗。同时,超31亿元援藏资金注入羌塘大地和553个援助项目落地生根。辽宁援藏工作队面向基层、聚焦民生,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把“辽那一家亲”的理念厚植在藏北草原和辽沈大地。
面对高原缺氧、气候恶劣,辽宁援藏干部没有退缩,他们发扬“老西藏精神”,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加快推动当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医疗援助,是辽宁援藏工作的主旋律。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定期在那曲进行巡回医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坚定的信念,挽救了无数生命,为那曲的群众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他们的行动,如同一束光芒,照亮了那曲的每一个角落,也温暖了那曲群众的心灵。
在教育领域,辽宁省援藏工作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和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捐赠图书、培训教师,实施那曲第二特殊学校、索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巴青县重点乡镇小学等25个项目,新改扩建各类校舍5万平方米、运动场3座,新增校园活动器械260套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师生学习和居住条件。与此同时,先后选派6批次135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以校包科”形式接续支援那曲第二高级中学,助力该校高考升学率连创历史新高,初步实现了“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区、留下一支队伍”的目标;协调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3所辽宁高校,在那曲市设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2023年已招收570名那曲市干部人才就读。
在经济建设方面,辽宁援藏工作队结合那曲实际,引进适合高原特点的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同时,他们围绕那曲重点产业,开展各类招商活动36场,帮助引进企业59家,签约项目78个。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在那曲投资建设500MW光伏和500MW风电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20亿元,还进一步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成立西藏(那曲)辽宁商会,入会辽宁企业47家,深化“以商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