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睿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深入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大众文艺正在深刻改变文艺创作、传播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创作主体全民化、传播渠道多元化、文本形态融合化的鲜明特征。在这一进程中,媒介素养——即公众选择、理解、评价和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已成为践行“人民文艺”理念、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协同构建的数字传播体系,为我们考察媒介素养如何赋能全民参与并促进集体认同凝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
全民参与:媒介素养赋能新大众文艺的实践基石
新大众文艺的本质特征在于其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依托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话题标签聚合多元参与,广泛动员各族群众以短视频、图文等形式记录和表达生活变迁,展现出不断提升的媒介运用和文化表达能力。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在西藏逐步普及和深化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辨识与判断能力使参与者能够准确把握庆祝成就、民族团结等核心价值,自觉抵制低俗化和同质化倾向,确保作品的正确价值导向;第二,生活洞察与表达能力使群众能够以“在场”视角,通过拍摄、剪辑等手段捕捉社区新貌、非遗传承、家庭变迁等生活片段;第三,传播与互动能力使个体叙事能够有效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不同年龄、职业的参与者通过平台互动,共同构建起展现西藏社会变迁的“数字民族志”,有效避免了新大众文艺脱离现实的风险。
互动共创:从个体表达到集体叙事的机制创新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中,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协同构建的数字传播生态,为媒介素养实践提供了重要场域,推动实现了从“全民参与”到“认同凝聚”的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通过以下三个创新机制得以实现:
沉浸式解读机制重构认知模式。网民的媒介素养表现为对信息的深度解码能力,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有机融合。例如,在“青藏铁路”专题中,参与者不仅关注通车数据等宏观成果,更通过讲述“第一次坐火车去拉萨”等个人经历,生动展现交通发展对提升生活品质的积极作用。这种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使大众深刻理解了发展背后的时代价值。
参与式共创机制重塑身份认同。例如,“AI生成藏装照”和“我的西藏故事”等互动传播,推动用户从被动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产消者”。通过网络征集家庭老照片,并开展“我家这60年”短视频征集与创作活动,不仅提升了参与者的媒介技能,更深化了他们对家乡发展的切身感受。这类创作活动使“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的理念在数字空间得到了具体实践。
平台聚合机制提升叙事能级。算法推荐和人工遴选相结合的内容聚合机制,使分散的个体表达升华为社会集体记忆。例如,“西藏云庆典”小程序汇集了基层群众的优秀创作,与传统媒体报道相得益彰,共同描绘出西藏发展的完整图景。这种双向赋能机制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政策引领:构建媒介素养教育新体系
新大众文艺的健康繁荣,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撑和体系化建设的积极推进。当前,我们应着力构建契合西藏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将其视为凝聚社会共识的基础性工程。首先,完善学校教育体系。建议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西藏各级学校教育内容,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课程教材。高校特别是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等专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开设媒介技术、媒介伦理、民族文化数字化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辨识、文化表达和创新能力;其次,拓宽社会教育渠道。网信、文旅等部门可联合高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针对农牧民群众开展媒介技能培训。教授农牧民群众利用短视频展示特色产品及文化习俗,不仅提升其数字技能,还增强其文化自信;最后,优化平台治理机制。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社交媒体平台设立“西藏正能量创作”推荐专区,优化对优质内容的流量分配。同时,建立以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创作更多展现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优秀作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JG2023-40)、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22CXW0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